沈帥青:最佳電影《十年》 最壞前途警號?

City

發布時間: 2016/04/05 08:00

分享:

分享:

(圖片來源:《十年》電影facebook)

獨立電影《十年》拿下金像獎最佳電影大獎,有人高興但亦有人形容是不幸。故事超現實?技術不及大片?該片未必最好,但帶出不少港人對前途的擔心、恐懼且獲認同,警號不小。

由5名本港新晉導演執導的《十年》,於前晚的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禮上,雖沒有取得任何演員獎或技術獎,但卻一舉奪得最大獎項最佳電影,引來熱議。既是「十年」突然成為內地敏感詞,不少內地媒體刻意淡化不報道,另一爭議則是在本港,質疑《十年》得獎非因電影本身,而是政治化「入侵」。

此因寰亞電影主席林建岳,直接形容《十年》得獎是本港「電影界的不幸」,表明它沒有得到其餘任何獎項提名,又不是最賣座電影,顯示不具備最佳電影質素,認為電影評獎活動政治化,更是政治綁架專業;另一電影人黃百鳴又形容令香港電影倒退10年。

當然另一邊廂亦有人反擊,認為最佳電影既經專業評審及金像獎選民投票誕生,就是電影業界的肯定,如今不理外界壓力頒獎予《十年》,才是值得慶幸之舉。

《十年》能掀起如此大爭議,固與該片呈現方式較大膽有關,電影內的5段故事,均描述對本港10年後的前景想像,不見樂觀未來,反見前途灰暗,既有其中一段故事指本港猶如去到文革時代,小學生化身「少年軍」到處審查圖書,另有故事又講述廣東話已遭普通話取代,的士司機以廣東話謀生隨時被罰等。早在上映之初,已有人質疑故事誇張、超現實等。

縱或有誇張之處,但能奪得最佳電影,又豈是無因?現今本港社會氛圍,正是充滿對未來的不安、焦慮,即使未擔心會有文革時代降臨,但不少港人也擔心一國兩制遭破壞,及港人所珍視的價值如自由等會弱化;又或雖未擔心在本港說普通話會違法、被懲罰,但憂心廣東話地位動搖、被矮化,實亦存在於不少港人心中。

對於港人來說,反映這些憂慮的《十年》,呈現一個港人不盼望見到的未來,就算超現實都好,但卻肯定亦是個警號,警剔本港不要走上這條路。

其實,若然類似政治題材的電影甚多,相信《十年》亦未必能夠突然跑出,但在本港,有關題材的電影,因難賣埠、敏感等原因,一向甚少,故此就算《十年》被指拍攝手法幼嫩、技術不見得佳,但「對手」亦少,也是令其可以突圍,不單得獎,且有不少市民願意花錢買票入場的原因。

《十年》得獎,固與社會現狀脫不了關係,金像獎主席爾冬陞亦稱,相信其得獎是情緒主導。現時其獲得最佳電影,晉身本港的標誌電影之一,更引來部分港人擔心社會愈加政治化之下,會否無助解決現行問題,反把現行矛盾更加尖銳化等。

但得獎亦是折射本港社會氣氛,現行的社會矛盾,是否會因一套電影而消失或加劇?事實上,《十年》所反映的港人憂慮,如何去解決、又或未來社會方向怎麼走,也是難題,此因不止牽涉中港之間的衝突,甚至在港人內部,一樣矛盾重重。例如要爭取民主,應否以激進手段爭取?既有支持的本土派,但也有不少聲音認為,太激反會令協調空間減少,不利本港未來,這些矛盾不易解開。

《十年》既已得獎,爭拗是否合理,也不會改變賽果。對於港府來說,《十年》的得獎、獲得不少港人認同,正是一大警示,如何凝聚社會共識,消除港人憂慮,避免中港矛盾、港人內部矛盾再惡化,就是對港府的最大考驗。

撰文 : 沈帥青